國硒中心學術報告會舉行,重點培育主導產業,實現全產業鏈深度賦能
8月4日,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以下簡稱國硒中心)學術報告會舉行,各研究方向團隊負責人和涉硒研究專家學者交流研究方向進展和目前取得的成果。硒科學與工程現代產業學院(以下簡稱硒產業學院)院長助理蔡杰主持報告會,國硒中心企業行全體成員參加活動。
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以下簡稱國硒中心)主任、硒產業技術與健康中國創新平臺聯盟理事長、武漢輕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正校級)、硒科學與工程現代產業學院院長程水源作《硒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專題報告。他重點指出,硒產業的未來市場可以分為三大塊,平價富硒產品、富硒特膳食品和富硒藥品,要從市場需求出發,堅持高位謀劃,大力實施“硒+X”戰略,重點培育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實現硒對全產業鏈的深度賦能。
武漢輕工大學劉玉蘭教授作《富硒堇葉碎米薺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研究》的專題報告。研究發現,日糧中添加碎米薺硒,可以顯著改善仔豬腸道結構和功能、機體的抗氧化能力,進而提高仔豬生產性能;提高仔豬腸道抗氧化功能和抑制炎性因子的表達,緩解LPS誘導的仔豬腸道損傷;改善肉雞生產性能,提高肝臟抗氧化能力,增加胸肌和腿肌的紅度,提高肉品質。
國硒中心團隊骨干成員金衛斌教授在《全國硒產業發展指數的編制進展》的報告中表示,對全國硒指數統計結果的分析中還存在區域的覆蓋面不夠,很多區域在的指標上缺失數據,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機制,缺乏對數據的甄別篩選方法等問題,需要建立健全硒指數編制工作機制,努力擴面增點補指標,積極擴大指數的傳播和推廣,同時探討有效的數據甄別方法。
國硒中心團隊骨干成員王海濱教授在《添加富硒蔬菜粉對香腸品質特性的影響》的專題研究中發現,在香腸的制作過程中添加適量富硒西藍花粉,能夠有效改善香腸的氣味、多汁性和組織狀態,達到富硒肉制品的標準,改善香腸的品質,增加營養價值并延長貨架期。
國硒中心富硒資源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團隊負責人祝振洲教授介紹了富硒多糖多肽制備的研究進展。該團隊致力于富硒和聚硒植物中不同形態有機硒的綠色高效制備和功效評價研究,以挖掘高附加值、高穩態化和生物可及性的富有機硒食品為目標。他圍繞不同來源不同硒形態(硒蛋白、硒肽、硒多糖)的場強化傳質特性、酶固定化轉化效率及基礎結構表征等工作介紹了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國硒中心富硒微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負責人何毅副教授作《富硒微生物的選育、菌株特性表征及其富硒機理研究》的報告。近年來該團隊始終聚焦有機硒肥,硒飼料候選菌株的篩選與功能挖掘,以富硒營養強化農產品產業化為目標,助力硒產業全面發展。他分別從富硒微生物菌種資源庫的建立,高耐硒菌株的耐硒機理,高耐硒菌株生長特性及應用三個方面介紹了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張威威副教授以“構樹聚硒機理研究及產業展望”為題作了學術報告。其團隊長期聚焦富硒植物資源的篩選,植物聚硒的生理與分子機制研究。他從構樹聚硒的生理與分子機制、印度梨形孢協同構樹聚硒和富硒構樹產業發展三個方面介紹了團隊有關構樹聚硒的最新研究進展。闡述了不同硒酸鹽對構樹生長狀況和各項生理指標的影響、揭示了構樹聚硒的分子調控機制,分析了印度梨形孢與構樹聚硒的協同效應,并對富硒構樹產業進行了現狀分析和前景展望。
叢欣教授介紹了恩施硒資源發展簡史。從1817年瑞典科學家貝采尼烏斯發現硒元素到2021年《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較大嬰兒配方食品》GB10766要求強制添加硒,中間走過了200多年的歷史,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在硒元素含量分布與地方性疾病、高硒區地質地理及礦物學、聚硒植物、硒營養研究等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奠定了恩施“世界硒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