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品大營養大健康,國硒中心植物富硒密碼造就多個全國第一
原標題:尋訪荊楚好老師|鉆研5年找到植物富硒密碼,“硒望”天團造就多個全國第一
來源:楚天都市報
“新學期還可以邀請哪些專家過來講課?有哪些前沿知識可以更新到課堂上……”8月26日,武漢輕工大學硒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團隊的成員們,在會議室里為新學期的通識課《硒學導論》進行集體備課。
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硒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團隊由該校硒科學與工程現代產業學院院長程水源教授帶領學院30余位教師組成。他們致力于解決硒資源精深加工中“卡脖子”的科技難題,多項科技成果國際領先。團隊圍繞“大食品大營養大健康”領域,提出“硒+X”發展模式、硒產業4.0時代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八條路徑,硒產業規劃須遵循的“六向”原則、富有機硒的概念與實踐等,取得多項全國第一(或唯一)的驕人業績。團隊引領企業發展,助力恩施硒產業發展節節攀升;推動硒產業發展省級戰略落實落地,讓富硒茶葉、富硒糧油、富硒水產、富硒果蔬等一批富硒公共品牌走向崛起。近日,該團隊入圍“荊楚好老師”候選團隊。
團隊連續9年承辦中國科學補硒公益宣傳活動
5年解決硒產業“卡脖子”難題,多項成果成為全國第一
團隊與“硒”結緣,還要從2015年說起。
2015年7月,武漢輕工大學程水源教授到恩施州掛職副州長,分管硒產業。他發現恩施州硒產品種類多、總量大,但產品附加值低。
“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是促進恩施硒產業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支撐硒產業做大做強的有力保證。”在恩施硒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到崗,程水源迅速進入角色。他聽匯報,召集相關人員座談;看基地,了解產業發展規模;捋思路,提出“硒+X”理念。
程水源教授(左一)和專家團隊在恩施富硒產品基地調研
走田間、看地頭、訪企業,兩年半時間,程水源調研走訪的腳步踏遍了整個恩施州。
“‘硒’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由于我國72%的國土面積缺硒少硒,有75%的人群仍處于缺硒的健康風險之中。缺硒,會導致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程水源說,硒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且人體無法自身合成,因此,補硒非常重要。
回校后,程水源便組建團隊繼續研究,致力于研究植物功效成分精深加工的祝振洲博士成為了團隊一員。“土壤中含有的硒多是無機硒,而在富硒土壤中種植出來的植物富含有機硒,安全性高、更易被人體吸收。我們的科研目標是找到聚硒能力強的植物,明確其聚硒能力機理,再將這種聚硒技術應用到其他植物,開發出更多的富硒產品,并對有機硒原材料進行深加工,讓硒元素從田園走向餐桌。”祝振洲說。
程水源教授在實驗室里
“這是一條沒有前車之鑒的路,但我們必須走。光認識‘硒’這個研究對象,我們就花了一年多時間。”祝振洲說,恩施當地的堇葉碎米薺俗稱野油菜,是目前世界聚硒能力最強的植物,但該作物對生長的土壤、溫度、濕度、光照等要求很高,硒的生物活性在精深加工過程中,也極易被破壞。為了弄清楚野油菜的聚硒機理,團隊成員不斷往返恩施、武漢兩地,調研和考察農民種植情況、企業痛點,尋找富硒動植物和微生物。為了嘗試從植物中提取植物有機硒,明確硒對植物的營養成分的影響,團隊老師們在實驗室一泡就是一天。
程水源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在實驗中不斷調整提取方式、提高提取效率,做完實驗又立馬進行檢測,祝振洲說:“為了得到一個準確數據,我們基本所有實驗都在三次以上,重要實驗重復十幾次也是常事。”剛開始團隊只有四五個人,大家除了教學就在做研究。5年時間,團隊在壯大的同時,也終于完成了從認識硒到解決硒精深加工“卡脖子”難題的轉變,硒產業也從初級富硒農產品延伸到精深加工產品。
近五年,團隊全方位地開展硒學研究、人才培養、產品研發、標準制定、功效評價、科學普及等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獲各類縱橫向項目300余項,承擔中國保健協會硒科普分會“科學補硒 健康生活”公益科普宣傳活動,多項科技成果國際領先。還先后獲批了全國目前硒產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國硒中心;創立了全國最高層次的硒產業技術與健康中國創新平臺聯盟和全國第一家硒科學與工程現代產業學院;設置了全國第一個硒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碩士點,全國第一個涉硒院士專家工作站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國第一家具有獨立研發檢測認證國家級資質的第三方評價辦公室。
助力全國硒產業發展,富硒產品從田園走向餐桌
從恩施到武漢,團隊與“硒”結緣,更以服務“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為導向,立足富硒功能農業,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共建與合作關系。長期以來,團隊僅在恩施就培植10余家涉硒龍頭企業,并助力恩施州硒產業總產值從2016年的381.91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719.48億元;推動硒產業發展省級戰略落實落地,富硒茶葉、富硒糧油、富硒水產、富硒果蔬等一批富硒公共品牌正在崛起。
“得益于輕工大團隊專家豐碩的科技成果,我們才能實現富硒產品從田園走向餐桌的可能。”湖北國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成德說。
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叢欣說:“從院士專家工作站到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從植物硒蛋白到拳頭產品‘硒肽’,從高新技術企業到國家專精特新企業,在輕工大硒團隊指導下,德源實現了產品提質和品牌升級,近年來公司在恩施區域已實現綜合產值近10億元。”
不僅是恩施州,團隊與全國多個地市州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富硒農產品和富硒精深加工產品。目前,已在江蘇揚州、江蘇鹽城、湖北隨縣、湖北鐘祥、湖北浠水、湖北麻城、貴州開陽、湖南湘潭、湖南崀山、山西臨猗、四川瀘州、四川屏山等地建立富硒產業示范基地,并成功打造出具有可復制性的全國富硒產業發展樣板。
其中,與江蘇新曹農場合作的富硒雞蛋項目通過富硒技術嫁接后,其雞蛋中的硒含量由原來的每千克101微克提升到每千克310微克,膽固醇含量由每100克14.06毫克下降到每100克9.86毫克。與四川瀘州納溪區合作的富硒茶葉產品不僅硒含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顯著提升,同時其市場價格直接上漲3-5倍,充分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和生產創造積極性。
富硒梨上市后廣受歡迎
“過去,我們種植的普通梨,市場價格才10元3斤?,F在和以前相比,我們能夠增收約50%。”湖北麻城市黃土崗鎮堰頭垸村富硒梨園的種植戶黃女士說,該村種植梨樹已有數年時間,在輕工大硒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團隊成員蔡杰等技術專家的指導下,今年5月底初次開始嘗試使用富硒技術培育富硒梨,產品附加值增加,富硒梨也填鼓了村民的錢袋子。
“博士天團”共上一門課,培育產業“硒”缺人才
“當硒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要將硒學科建設與硒產業建設相結合,只有這樣,整個產業才具備持續發展的動力。”程水源意識到,人才是解決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他率先提出硒學科建設理念,牽頭申報硒學科,謀劃硒學科發展路徑,規劃硒學科發展方向,將硒學科納入大學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為硒產業發展提供科研、技術、管理人才支撐。
團隊成員為新學期《硒學導論》課程集體備課
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武漢輕工大學國硒中心率先獨立設置“硒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于2020年正式向海內外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依托硒學科,硒產業學院應運而生。
團隊老師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祝振洲教授介紹,成立學院后,團隊成員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沒現成教材,他們就組織編寫系列教材。為了拓寬學生知識面,他們就組織了一支由校內外名師、科研院所及企業高管組成,且80%有海外背景的“博士天團”共授《硒學導論》一門課,并將這門課推廣成為全校通識課。備課、編教材、優化教師隊伍、帶學生做研究、訪企業,不懈努力下,學院發展步入快車道。
“成為全國第一家硒科學與工程現代產業學院的學生,我本來是懷有顧慮的,沒想到竟是‘團寵’。”2020級研究生邱天賜師從程水源教授,他說10多位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共上一門課的陣勢,他還是頭一次見,《硒學導論》這門課程,不僅內容充實而且老師們對每位學生都是親力親為,隨時答疑解惑,互動交流。
邱天賜觀察合作社的水稻生長情況
進入硒學院學習后,邱天賜更加明白硒的意義,在導師程水源的鼓勵和指導下,2020年,他在家鄉武漢江夏區金口街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聚焦功能農產品全產業鏈的綜合增收。
“程老師悉心指導,一周一問進度,實時解答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老師給予我很多技術上的支持,我也更加確定了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對未來提高水稻產量、開發推廣富硒功能水稻更有信心了。”邱天賜說。在導師及學院的關心指導下,合作社嘗試做富硒水稻示范,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落地。他的創業項目先后獲得了湖北省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武漢市科研成果示范基地等榮譽,他個人也一步步成長,先后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
在該學院,像邱天賜這樣的優秀學生層出不窮。幾年間,團隊共培養碩士324名、博士5名,為硒產業發展培養了大批“硒”缺人才。“未來,我們將持續通過全方位、全產業鏈、全平臺的戰略合作,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發展目標,復興產業集群,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供給側改革、健康中國及‘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貢獻更多力量。”程水源說。